在家修行怎麼修?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的差別?在家修行者要修出家行。出家修行者修出家行。
如何在家修行?如何在家修行一、在家修行要持戒。如何在家修行二、要有修行的對境。如何在家修行三、要戒殺、茹素、放生。如何在家修行四、要行善布施。如何在家修行五、要聞思修。
在家如何修行才不會走入誤區?在家如何修行一、不能被短暫的安樂迷昧了真心。在家如何修行二、在家修行不能小看自己的業力障礙。在家如何修行三、在家修行不能違師犯戒。在家如何修行四、在家修行也要常常參加共修。
在家如何修行—早晚定課很重要!在家如何修行一、讓你變得喜歡早晚定課。在家如何修行二、在家修行不能偏廢。
在家修行指南—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開啟修行智慧。此經以在家居士 維摩詰為主角,闡述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經典中探討在家修行的代表作品。
在家修行
在家修行者要修出家行
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的差別
出家修行者修出家行
什麼是「出家」?
出家修行,就應遠離邪見,不執著世俗緣境,一心成就佛道,當人在紅塵,心在佛道;人在社會,心在度眾,心的出家比身的出家更重要,這才是出家的本意!
喜歡回頭的人,永遠走不遠
修行過程中,無論業力障礙、逆境或事物緣境誘惑,讓內心脆弱想要退卻,這一切的問題,都怕您對學佛失去信心、毅力與堅持,而只要下定決心,永不回頭,如法修持到底,諸佛菩薩就會牽引您,讓逆境障礙有婉轉餘地,度過難關,積累福慧資糧,這是學佛修行,要看得懂要點,要能夠了解訣竅。
如何在家修行一、在家修行要持戒
在家修行要持戒
可參考之經論法語

五戒表解 如何在家修行一、在家修行要持戒
(一) 持戒三心(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
一、厭離有為心。
二、求趣菩提心。
三、悲憫眾生心。
(二)《楞嚴經・身識圓通章》擷錄 優婆離尊者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執身者,執令身口不犯戒也。執心者,執令己心,不犯戒也。)
(三) 如來制立三學之次第與意義 (原文淺釋) 唐南山律祖
夫煩惱惑業,伏斷甚難,要須方便乃可淨除。是故如來制三學,以為對治之法。蓋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似殺賊。三學相藉,次第而生,調攝相濟,不可相離。乃克伏斷惑業,解脫生死。以故行人,務須先學戒律,檢點非違,策勵身心。若戒律謹嚴,則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得生。
(四) 關於戒律之法語 印光大師
宗名教外別傳,律乃教内真傳。須知教、律、宗此三者全,方可續佛慧命,傳佛法道。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尅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
戒為一切善法之本,但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戒淨人。
(五) 學律應注意之二點 弘一大師
一、律己
慎獨
儒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增一阿含經》云:自恣時,佛對眾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賢首》云:菩薩常應於他有情不見其惡,唯見其善,是故忍惡於己,推善於人,心恆清淨,此為常行。又他無餘善,猶有佛性,即是真善。
二、慎言
《菩提資糧論》云:雖由實語死,唯應作實語。
《十地經》云:是菩薩乃至夢中,無心欲作誑他語。
儒云:何以息謗?曰無辯。
【斷淫偈】 清 彭際清居士
淫欲不斷 萬劫沉淪 念頭方動 天怒地瞋
【戒妄偈】
一語真實 三界導師 一語欺妄 萬惡由斯
【捨身偈】
擔荷大法 是名丈夫 覷破殼子 非我非軀
【起懦偈】
儒曰大勇 釋曰大雄 男兒鼻息 灝氣罡風
在家修行持戒參考
五戒表解-儒書與戒律符合相通之文句

五戒表解 如何在家修行一、在家修行要持戒
【書經】
以義致事,以禮制心。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易經】
君子以懲忿窒欲。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禮記】(禮記要義,多分與佛戒相通。)
毋不敬、(意)儼若思、(身)安定辭、(口)安民哉。(度眾生)
夫禮必本於太一。夫禮必本於天。(太一、天者、佛性也。)
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敬)
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禮者,自卑而尊人。
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曾子易簀。
【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格除物欲,戒也。格物之理,慧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道者,戒定慧也。中道佛性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善者、戒也。執者持戒也。)
【論語】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文者、三藏也。禮者、戒也。)
食不語,寢不言。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顔淵日:「請問其目?」子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命者,佛性也,又因報也。禮者,戒也。)
【孟子】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規矩者,戒律也。
在家修行會遇到的緣境
慈悲 龍德上師:你一生有做過這些壞事嗎?從今後要盡力發露懺悔,絕不再犯

如何在家修行一、在家修行要持戒
五無間罪是極重的罪業,一般來說,五無間罪如前面所述是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等。在此處,依照《祖法金藏論》所記載:是指若殺害父母、堪布、阿闍黎等具法眼之諸智者,則不經中陰境界而直接墮地獄。殺害父親、母親或殺授別解脫、菩薩、密乘戒等的阿闍黎(上師),以及殺聲聞、緣覺、阿羅漢,惡心弄傷佛的色身,自己親自造或教唆他人以及隨喜他人,造過以上罪業者,死後都將不經中陰境立即墮入無間地獄。
經典云:「縱然無功德,依師若捨棄,侮辱諸上師,誹謗三世佛,其罪說不盡。」違背上師、堪布、阿闍黎的教言,罪過極其嚴重。
僅僅生起毆打父母之心也需要受報,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可以瞬行千里,一個腳拇趾的力量,便足以搖撼尊勝天宮,可是當業力現前時,竟被裸形外道打得粉身碎骨。曾經,有一對婆羅門夫婦的兒子娶了媳婦,媳婦時常挑撥丈夫,使得兒子對自己的父母異常的冷淡。有一次,這兒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坐在一起,當下非常生氣地口出惡言說:「真該將你們粉身碎骨。」以此惡心的緣故,轉生了五百世都是被人打死,而目犍連尊者的那一世是第五百世,最後的餘業。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若能使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則可報答父母的恩德。以金錢、良好飲食、舒適住所來照顧父母,雖可令父母生活無虞,但五欲深重的世俗生活,難免造下或多或少的罪業,所以有時非但不能報恩,反而是讓他們積累三惡道或地獄之業,往生後需受輪迴之苦,並非真實大孝。
念念不忘父母、上師的深恩厚德是聖者的人格特質。如《君規教言》云:「承侍應敬者,尤憫無怙眾,不忘報恩德,乃是聖者行。」如果孝敬父母與長者則積累福德;如若凌辱他們則耗盡福德。如果恭敬孝敬父母,那麼今生和來世都將得到吉祥順遂的善報。從前,有母女二人一同過河,過到一半時,遇到洪水暴發,母親想:女兒若能順利過河,我被水沖走也可以;女兒也對母親生起敬惜心:想如果母親可以渡河,我被沖走無所謂。」結果因為宿業深重,兩人都被水沖走了,然而因為她們互相生起善心,以此善心死後轉生於梵天境界中。
因此如果犯了以上過錯的人,從今以後要盡力發露懺悔,絕不再犯。
——《#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本集內容可見:《佛王誓約》第221-226頁。
─────────────────
Podcast【生死思辨】──觀音山播客節目
▸ https://sndn.link/fazang
你準備好迎接生死了嗎?不管你忽略或正視死亡,都無法真正地克服它,必須要透過不斷地練習,讓你的心為下一個未知旅程,做好準備。
「生死思辨」Podcast,節目內容為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珍貴法義教授,為求生淨土必修的重要教法之一!
─────────────────
● 觀音山 佛法課程
◦ YouTube:《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法義教授
| https://bit.ly/40ACA8p
◦ 教材:《佛王誓約》
| https://reurl.cc/V6782R
◦ 主講 /作者:龍德嚴淨仁波切 (龍德上師)
| https://www.fazang.org/guru
◦ 觀看影音版,訂閱🔎觀音山法藏YouTube
| http://bit.ly/2GTXL0b
◦ 龍德上師TikTok
|https://www.tiktok.com/@lungdurinpoche
如何在家修行二、在家修行要有修行的對境
如何在家修行—要有修行對境:頂禮佛、法、僧
學佛修行的人,每天禮佛拜佛、頂禮三寶、持誦皈依是基本的修行,藉此提醒自己要尊師、重法、實修。人們最大的習氣就是我慢心,因為五毒作用的緣故,令我們在六道輪迴中無法超脫。
貢高我慢就是能夠輕易摧毀我們修行的主因。我們只要有傲慢心,認為自己的修行已經很好,就會喪失努力積資淨障的動力,同時也會缺乏學習的精神,如此一來解脫道的修行堪慮啊!
我們雖然已經皈依三寶,但是由於人的業障深重,對於三寶時有信心,時無信心!因此,藉由頂禮供養諸佛菩薩,提醒自己是學佛修行的人,追隨著佛陀的腳步邁向解脫道。
為什麼要頂禮佛、法、僧?佛像雖然不是真實的佛陀,但卻是佛陀的象徵。我們所頂禮的對境,是佛陀圓滿無礙的智慧。法的象徵是佛經典籍,雖然佛陀已經入滅,無法金口宣說佛法,但是已經留下八萬四千法門來利益眾生,佛陀所說的法,就是佛的化身。僧寶乃是續佛慧命,出家眾、善知識都是佛法弘傳、引導眾生修行不可或缺的,也唯有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我們才有可能出離輪迴。為此等殊勝的意義而頂禮佛、法、僧。
在進行頂禮支時,我們以身口意頂禮的方式,用無比虔誠謙卑和依止之心,徹底降伏自己的我執與傲慢心;以無比謙恭的心,觀想自己化成百千萬個身軀,想像大地有多少的微塵,自己身體的數量就有多少,以此微塵數身,和遍滿虛空的諸有情眾生一起頂禮。
—— 擷取自第14章 內不共加行(不共內前行)─上師瑜伽 #七支淨供.《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如何在家修行三、在家修行要戒殺、茹素、放生
如何在家修行—要戒殺、茹素、放生
這世間有二件事情,沒有辦法讓你做選擇,指的是哪二件事呢?第一件「死亡」,第二件「選擇」。
只要活著,總免不了要下決定,做選擇。或許你會說,那我可以不要選擇。但是你選擇「不選擇」的當下,就是做了選擇了。因此,我們要看得懂生命的實相與本質,就是因果業力的無情,而這一切都是自己招感的,可怕的是你不自知,還以為是別人加害於你…。眾生自己的罪業性,導致無法改變自己墮落的習氣,縱使知道墮落是一件可怕的事,卻也是只能任其墮落了。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真正學佛得力的人,是那些真正了解學佛好處與殊勝的人,他們很懂得讚佛德、讚師德,很會分享佛法、勸善,這樣的人會修到有瑞相,諸佛菩薩護佑。」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當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快的方法就是改變他人的命運,這時或許有人會反駁:「自己的命運都改不了,還能改變誰的…。」
誰說你改變不了他人的命運?當你拿錢出來護持保育放流,當下你就改變那條魚的命運;當你助印一本善書,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慧命,讓他從此可以用佛法改變自己不幸的人生;當你開始吃素,每一餐都有生靈因你而改變命運…,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從以上的例子,你覺得改變自己的命運難嗎?那就是一個念頭的轉變而已。當你想要學佛充滿正見,活力,不再被業力牽引,你就應該學習給別人佛法的智慧,為他們開啟光明,給這些沒機會接觸佛法的人,開始可以有了解佛法的機會。
這麼做一點都不難,只要隨手將佛法勸善的文章轉傳給身邊的人;邀他們一起共享素食;勸他們做一點善事…。命運當下就會得到改變!
2025年6月21日~9月20日夏季 愛護海洋‧保育放流

如何在家修行三、在家修行要戒殺、茹素、放生 觀音山 保育放流
2025年6月21日~9月20日 夏 季 愛護海洋‧保育放流物種

如何在家修行三、在家修行要戒殺、茹素、放生 觀音山 保育放流
觀音山 2025年 夏季 愛護海洋‧保育放流活動
https://www.fazang.org/liferelease/
如何在家修行四、在家修行要行善布施
如何在家修行—布施可以改變自他命運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對於鰥寡孤獨、殘疾、無依貧苦者,給予安慰、慈悲心布施財物,使其生活無虞,進而為其解說佛法,令其歡喜學佛修行,即為供養『悲田』。」
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而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供養一切眾生,不論是人或是動物……等,就是與眾生結善緣,亦是供養未來佛。
當年佛陀仍住世弘法時期,曾經有一條狗,因盜人食物,被打斷腿再棄於荒野中,即將飢乏至死。命終前,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給予飲食充飢延命,並為說佛法,以此歡喜心及善根,往生為人。長大後隨著舍利弗尊者出家,修行得道,此人就是七歲出家,便證阿羅漢果的均提沙彌。
世間的人受到殘疾、貧困苦者,之所以受苦那是過去所造惡業招感所致;由於過去造了惡業,致使今生受苦。
佛法之供養悲田,是先將財物、資具布施給受苦的眾生,令其暫離生活的窘境,然後為其說法,教其修福修慧,從根本上拔除苦因,而非只是單純地救濟其生活。根本上而論,是希望能以此開始學佛修行,致力於改變自身命運,進而上求解脫道。
「廣修供養」不只是世間的善法,更是使貧人得富貴,使富人成賢者,使賢人成道證果的無上法寶。
觀音山長期舉辦各類慈善活動,例如:長期免費素食便當結緣大眾、捐贈物資於低收入邊緣戶、捐贈輪椅、捐贈良善讀物書籍、救護動物、保育放流等,都是屬於悲田的修行。
如何在家修行—不布施容易招感餓鬼報

如何在家修行四、在家修行要行善布
一個人如果不吃東西、不喝水,很少能存活超過兩個禮拜,但是您能想像,餓鬼道的境界是恆常處於飢渴難耐,卻又不得飲食,長達幾千、幾萬年的痛苦嗎?
《正法念處經》中開示,餓鬼的業因是由於在世時慳貪、嫉妒、欺誑他人、不行善、不布施、不持戒等等感召而來,餓鬼住在兩處地方,人類世界以及餓鬼世界。有些人八字輕、運勢比較低的時候夜行撞鬼,就是遇到與人同處一空間的鬼。至於餓鬼世界則距離人類居處下方約五百由旬處,都是惡業比較深重的鬼所居。受生一次餓鬼的壽命長達五百歲,而餓鬼的一日夜等於人間十年,有些眾生是輾轉受生餓鬼道,生而復死、死又再生,求出無期。
餓鬼道的眾生略可分為兩種,一者隱住餓鬼,二者空行餓鬼,「隱住餓鬼」是隱沒的,居住在各個地方的餓鬼。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隱住餓鬼」的三種狀態,其一是「具外在障礙的餓鬼」,他們皮肉血脈皆枯槁如炭火,長劫以來四處飄蕩,求索飲食甚難,連水的名字都未曾聽過,好不容易看到有一點粗鄙的食物可以吃,但只要一靠近就會被其他大力鬼、羅剎趕走;遠遠看到前方有河、綠洲和豐美的水草,但由於果報下劣的緣故,所有勝美的景況都不屬於他,所以餓鬼在接近的過程中,會眼睜睜目睹河水逐漸乾涸,綠洲和水草枯萎,留給他的只有一片荒蕪。
其二是「具內在障礙的餓鬼」,他們腹大如斗,甚至如城池那麼大,但咽喉細如針、口噴苦毒,五內的飢渴痛苦如火焚,即使得到飲食,也無法吞嚥。最後一種是「個別附障礙餓鬼」,隨個別的罪福因緣感果苦樂,譬如在《瑜伽師地論》中開示,有些餓鬼可以飲食,但他們只能吃極低劣的糞穢,又有餓鬼只能自割身肉為食,得到其他的食物亦不得食。
空行餓鬼則是可以飛翔空中,具大力量的鬼,如妖精、魑魅魍魎、鬼母等等,他們恆處在怖畏、迷亂和恐懼之中,又經常心起惡念,唯有精勤於損害他人的惡業,死後即墮地獄等惡趣等深淵,他們的死因不管是生病、橫禍、自殺等等,每隔七天就要重覆死前的極苦。
由於深重的惡業,他們就算是見到生前親愛的家親眷屬、好友,生起歡喜心而想要靠近,也會令陽世親友遭逢破財、生病、發瘋等不吉祥。若不幸遇到修行人修鎮壓法,他們會長劫被鎮伏在地,求出無期;若遇到修持火供息災的教法,他們會被燒得體無完膚;如被修法加持物如芥子拋擲到,他們的軀體會因此支離破碎。
餓鬼道的痛苦境界難以想像,但細細觀察我們的世界,人間也有類似餓鬼道的境界。那些過著極端貧窮生活的人;在那些飢荒頻仍的國家的人民,因生病而腹部鼓脹、四肢乾癟,種種匱乏的像狀,都像極了餓鬼道的境界。只要想像,這樣的痛苦再放大千萬倍,大概就是餓鬼的感受了。因此,為鬼道眾生做普度,能超拔他們遠離難忍的苦楚,救人於急難的功德最大,參加普度的功德之殊勝,可想而知!
如何在家修行五、在家修行要聞思修
如何在家修行—在家修行要聞思修
佛法需要聞、思、修,不能僅僅只有聽聞,還要去落實「思」、「修」。如果不這麼來修行,打個比方來說:那就好像生病去看醫生,同時醫生也開了藥,給了醫囑,說明注意事項,然後讓你回家服藥。結果,怎麼樣了呢?不吃藥了!那病能好嗎?
從古至今,無論顯密的寺廟都會舉辦各類型的法會,這也是緣於對眾生慈悲的教化,因為眾生不思修行,覺得辛苦,所以佛門慈悲,以各種善巧讓眾生修福修慧,藉著參加法會的同時,聽聞法師的開示,而有機會開啟自身的修行之路。
慈悲 龍德上師遵循這數千年的佛門傳統,囑咐臺灣薩迦寺僧團要擔起弘揚佛法的重擔,舉辦各類除障、度亡的法會,讓大眾有因緣親近佛門,進而修行,慈悲的用心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積資淨障,累積福慧二資糧,具足將來往生西方淨土的功德法財。
累積功德的方式有非常多,慈悲 龍德上師就常常告誡弟子:最好的就是自身有修行,做利益眾生的事,不論是戒殺、茹素、放生、行善布施、度人學佛、自己固定的早晚定課,依靠自身的修行就能產生功德來迴向給冤親債主,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如若不然,那只好依靠三寶、僧團的力量來做為自身產生功德的來源了。
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心繫眾生的修行慧命,上師這數十年來,每週舉辦講經共修未曾間斷,常常舉辦各種閉關、講經、實修的佛學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佛法,深入佛法,以正信佛法的觀念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
在家如何修行才不會走入誤區
在家如何修行一、不能被短暫的安樂迷昧了真心
00:00學習越方便的時代,是更精進,還是反而懈怠了?
00:12 時間投注在哪?成就就在哪?
02:28 天倫之樂,仍有後患
05:43 慈悲上師殷殷的企盼
捨棄「執著今生」
巴楚仁波切是藏傳佛教著名的成就聖者,曾在《普賢上師言教集》中記載到:有位西藏人很窮,一直夢想能擁有一匹馬,歷經千辛萬苦獲得馬之後,又覺得應該再購置馬鞍,乘坐起來比較方便、顯得神氣;後來得到馬鞍之後,又認為馬鞍上要再鋪上毛毯,如此一來,天冷時可以保暖。
才擁有一匹馬,人的心中就生起永無止境的欲望。
阿底峽尊者圓寂前,許多親近的弟子表示要終身閉關修行,聽起來很發心,但是阿底峽尊者跟弟子講:「惡行,這是錯誤的行為!你應該趕快捨棄這個行為。」
另一個弟子表示:要一邊傳法教授、一邊自修。阿底峽尊者也說:「趕快放棄這個惡行。」
弟子們對未來修行手足無措,尊者慈悲的對他們說:「你捨棄執著這一生的心就對了。」做什麼修行不是重點,重點是捨棄「執著今生」,這就是修「無常觀」和「出離心」。
閉關、聽聞佛法、講經弘法,若沒有在根本下功夫,等同隔靴搔癢。我們對今生有許多計畫和心願,要累積多少財富,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或生小孩組織家庭,等到孩子們也有下一代,自己差不多可以退休,身邊也有一些積蓄,就「可能」真的要開始修行了,但事實上常常不能如願,無法盡如己意。
慈悲 龍德 上師開示:「應該常常生起無常觀,把握每一個當下的修行,而不是等到老了才要開始修行。因為死亡不知道何時會來臨,且因如此更是要精進,切勿懈怠放逸。每一個修行的當下,都要保有這樣的覺照,搶時間來修行。若我們放任欲望生起,那麼欲望將永無止境。」
在家如何修行二、不能小看自己的業力障礙
生活是場障礙賽 認識障礙方能過關
《佛說佛名經》和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都提到了「障礙」。什麼是「障礙」?「障礙」對人生有什麼影響?
佛教教義中,「障礙」被定義為三種:
一、煩惱障
二、業障
三、果報障
這些「障礙」構成了人生的基本要素,編織出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
什麼是「命運」?「命運」可以簡單理解為「福德」與「業報」的組合。然而,命運並非不可改變。
佛法作為我們人生旅程的最高指導原則,教導我們如何度過一生。若有幸遇到佛法並依之而行,便能在人生的重重關卡中披荊斬棘,一一突破。
佛教是佛陀對法界一切眾生的至善圓滿教育。作為覺行圓滿的聖人,佛陀洞悉一切,擁有遍知三世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真諦有著圓滿的領悟。因此,慈悲地將這些寶貴的智慧經驗流傳後世,引導眾生脫離苦難,獲得永恆的幸福安樂。
【入門佛法的簡易步驟】
一、定期參與
每週三、六參加觀音山全球連線共修,聆聽慈悲 龍德上師的佛法開示,了解改變命運之法,並付諸實踐。
二、參加法會
參與觀音山舉辦的各類法會,同步誦經、修法,將自身與大眾共同參與的功德迴向,藉佛力加持,消業增福。
三、行善積德
選擇參與觀音山舉辦的各類法會和慈善活動。聚沙成塔,集力行善,既消除自身業障,又能利益他人。
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歡迎線上參與法會及精進實修課程:
https://www.youtube.com/@DaBeiFazang
在家如何修行三、在家修行不能違師犯戒
五戒表解-犯戒、破戒的標準
《前言》:
佛陀在世的時候,在家居士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同時,皆即發心受持五戒,所以,可以說五戒是進入佛門,成為正式佛弟子的第一門功課。
受持五戒之後,一定要了解犯戒與破戒的區別,犯戒可以懺悔,破戒則不能懺悔,也不能再受戒。小乘佛法認為破戒猶如斷頭,用任何方法都無法再回復,必墮地獄受苦;而大乘佛法則是給予眾生一絲希望,必須要至誠懺悔拜佛求見好相才表示罪滅,才能再受戒。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
因此,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如果真的遇到快破戒的因緣,就要先捨戒才行。捨戒的方式很簡單,對一個聽得懂人話的人說:「我捨五戒 (或捨某戒)」一說即捨戒,捨戒以後就不會有破戒的罪,有因緣的話可以再受戒。
在家如何修行四、要常常參加共修
集體共修功德遠勝個人獨自修行
在西藏拉薩有一間佛學院,將薈供比喻為一把稻草製的掃帚。用一根稻草,沒有辦法做清掃,但是如果束起一捆稻草,那便能很快清潔乾淨。由此可見,一人獨自修法的力量很有限,大眾一起集合起來共修,所能產生的功德利益是很大的。
參加一次共修法會的功德,遠遠超過獨自修法,故而應盡量安排時間來參加每一次的法會、共修,開始修福、懺悔自己的業障,藉由這樣的共福共緣讓自己能快速消業增福。
從古至今,祖師大德不約而同共讚:「薈供是最快速累積福慧二資糧之法!」現代人生活繁忙,如果真的無法配合法會時間參與集體共修,也千萬不要錯過供養諸佛菩薩的機會。
獨修三十年不如參加一次薈供

觀音山人天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薈供大法會 薈供法會 共修大於自修
藏地修行的成就者曾云:「參加一次如法的薈供法會,所產生的功德與福德不亞於自己獨自修持三十年所獲得的功德與福德。」
一百位如法的修行人,大家同心同德,在同一個地方聚集一同修法,所產生的力量可說是非同凡響。如今網路發達,觀音山透過全球直播的方式舉辦法會,每場線上直播時都超過千人觀看,有時逾二千人。能同步參與者,累積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無量。
觀音山的薈供法會,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主法薈供;數百處如法設供的薈供壇城;再加上僧團、海內外道場弟子共同修法;同時開放海內外全球善信法友數千人一起修法。這樣的薈供功德無比的廣大殊勝,每一位想要累積功德、福報的人都應該積極把握來參加。
怎麼參加觀音山舉辦的薈供累積功德呢?
方法一:
於薈供日,在家中於法會前準備素食供品,水果、飲料、餅乾、熟食…等皆可。家中無佛堂者,可先備辦好供品,同時,將照片傳回觀音山,跟著直播法會一起修法,將會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加持所有設薈供供養處,佛力加持必能呈祥,諸事順遂。
方法二:
同步參加全球直播的薈供法會,慈悲 龍德上師主法,全程線上提供字幕共同修法,再也不用擔心看不懂,不會修。學習密法真的不難!
方法三:
可於線上登記參加薈供法會,為自己、親朋好友祈福除障,尤其是最近令你煩惱的事;有所求的願望,可以更明確說明,尤為效驗!
─────────────────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速,累積的壓力和煩惱常常無法改善,使得身心疲憊。慈悲的 龍德上師開示:「我們要懂得培福、惜福之法,重視累積福報資糧,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
有人認為不管用什麼方式積累福德資糧都是一樣;但是事實上,依經典所言:「一切的福德資糧當中,最殊勝的積資就是修行薈供。」想要獲得加持、遣除違緣、斷除魔障、獲得悉地…等,修薈供非常有效驗,可以立即獲得加持。
薈供備辦供品來上供諸佛;修法祈請諸佛加持下施物,再將下施物施食於有情眾生接受佛法加持。參加薈供是最快累積福報的方法,只要有福報,人的命運、健康、家庭、事業馬上就不同,痛苦、壓力、煩惱就會轉化為平安、吉祥、快樂。
經典講,我們這世代的人福薄障重,修行不易,生活諸多不順。為此,觀音山依循金剛乘數千年來的密法加持,除了在諸佛菩薩聖誕吉祥日作薈供,每月不間斷地舉辦薈供法會,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以此殊勝的法門來快速累積福報,進而安心向道,現世幸福安樂。
參加一次共修法會的功德,遠遠超過獨自修法,故而應盡量安排時間來參加每一次的法會、共修,開始修福、懺悔自己的業障,藉由這樣的共福共緣讓自己能快速消業增福。
2025年7月26日 三寶總集薈供法會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總集薈供法會 薈供法會 共修大於自修
■ 法會時間:2025年7月26日(六) 晚上7:30(GMT+8)
■ 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歡迎線上參與法會。
【祈願迴向文】您可以於佛前或心中默念以下迴向文:
弟子○○○為○○○(登記對象),登記(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總集薈供法會)○○○元,迴向○○○(或個人祈願)。
7月26日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總集薈供法會
✦ 除障祿位/超薦蓮位/護持薈供供品▸ https://s.fazang.org/tsokoffering1
在家如何修行—早晚定課很重要
在家如何修行一、讓你變得喜歡早晚定課
在家如何修行二、在家修行不能偏廢
慈悲 龍德上師講授《佛說四十二章經》時開示:「吾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而佛陀亦曾向阿難尊者開示:「金銀財寶猶如毒蛇,不可碰之,應當遠離。」
佛以大智慧告訴世人,這些身外之物,只會徒增人的貪欲,人性貪婪有如無底洞般,貪戀世財,長養三毒,只會障害自己修行的真心。僅管佛陀已如此懇切地告誡我們,但眾生業重,常常處於執迷不悟的狀態中而不自知。
上師告訴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然而如何巧妙地運用方法來改變命運,就得依個人自身努力而定。每一種修行都有它獨特且重要之處,學佛,千萬不要依著個人的喜好去選擇,而有所偏廢,如果真有偏廢之舉,那麼也將招致不圓滿的修行果報。
如果只要禪修、讀誦經典,佛陀又何必要我們持守戒律?如果只要布施,佛陀為何又勸我們要戒殺護生?在在都說明,每一種功德、每一種修行都很重要,都有它必須修持的理由。在《大智度論》記載一則「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公案,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法存在的意義,在於教化人心、改變人心,使世界更美好。學佛修行的人都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那是一個無有諸苦但受諸樂之處。西方極樂世界遠嗎?這答案因人而異,對某些開悟的聖者而言,此時此地即是淨土。對你而言呢?極樂世界有多遠?
在家修行指南—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
共同助印在家修行指南《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

在家修行指南 觀音山 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
⟡助印佛經善書之簡介
倡印佛經善書,讓更多有緣人能受持,對於眾生有很大的功德。如今全球災禍劫熾盛,刀兵劫、疫病劫、饑饉劫等層出不窮,尤其新冠肺炎的負面影響,更是全面性地擴及國際社會。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心繫眾生的安樂,不斷地講經說法,令人心向善。心靈是命運的總樞紐!殊勝法教一入心,當下即能化消災禍劫,並昇華生命的品質與意義。一人向善,一人可免於災禍;人人向善,則世間共業災禍消弭於無形!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開示:「教化對人的重要,大過於慈善救濟。所以,教化第一,救濟援助第二。」品德是一生的資產,是世代傳承、無價的人格資產,這是最基本的核心價值。品德教育雖無立竿見影之效,但卻能在潛移默化中發酵,從而改善社會風氣,建立祥和社會。
⟡《維摩詰所說經》佛教經典中的在家修行指南
《維摩詰所說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詰經》或《不可思議解脫經》。此經以在家居士 維摩詰為主角,闡述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經典中探討在家修行的代表作品。
此經中敘述 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佛陀派遣弟子們前往探病,但 舍利弗、目犍連等聲聞弟子都因曾被 維摩詰辯駁而不敢前往。最後 文殊師利菩薩主動承擔此任務,與 維摩詰展開精彩的佛法問答。
此經的核心理念包括「不二法門」,強調一切對立概念在究竟義上並無分別,體現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又闡述「空性思想」,說明諸法皆空而不可執著,是學習佛教哲學的重要經典。
突破「在家修行」的傳統觀念,維摩詰雖為在家居士,卻具有大智慧和神通力,對後世佛教思想影響深遠,特別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融合世俗與出世間智慧的典範,啟發無數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菩薩道。
學佛修行者,出家者仍屬於少數;在家修行者眾,此經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提供另一條解脫的康莊大道。
助印功德不可思議
印經之所以功德殊勝,在於三施具足。以金錢印經,乃「財布施」;經典乃佛陀宣說正法,造印流通者,具足「法布施」;有緣人接觸經典,因而破迷歸覺,此乃「無畏施」。故為最圓滿的布施功德。
古德云:「一世利人以言,萬世利人以書。」貴在流通於天下後世。助印可與十方大眾結善緣,福慧增長,招感諸事吉祥!
⟡免費結緣佛經善書
本佛教會致力弘揚正法,推廣好書淨化人心,長期免費結緣法寶。佛經依照《大正新脩大藏經》正規校勘、嚴謹編排。符合十方善信法友需求:最適合誦經的大字體及經文難字注音、是念誦最佳版本,歡迎十方善信法友索取讀誦,獲福無量。
點此免費索取珍貴佛經法寶,若少量索取可透過官方蝦皮。
■參加辦法■
【助印價】NT$180/冊。若超過助印冊數,將由本會統籌運用,包含佛經善書印製及免費結緣、寄送郵資、宣傳、相關影片製作等弘法相關費用。
觀音山 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
✦我要助印 ▸ https://s.fazang.org/sutrabooks2
資料來源: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