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出離心?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若執取生起,即失正知見。——《遠離四種執著》
行者若不思惟共同前行,則無法生起真實出離心;若無法出離,易對世俗五欲產生執著心,且容易攀緣,相續之間會造下無邊的惡業。
出離心意思為何?阿底峽尊者圓寂前,弟子們對未來修行手足無措,尊者慈悲的對他們說:「你捨棄執著這一生的心就對了。」做什麼修行不是重點,重點是捨棄「執著今生」,這就是修「無常觀」和「出離心」。
出離心與菩提心有什麼關聯?密宗也是當今保留最完整而全面的佛法,小乘的自律不放逸,強調個人的解脫出離,在密宗亦是講究,共與不共的教法皆仰賴三昧耶戒的清淨持守而得成就;而大乘佛法在戒律上,開展慈悲心與菩提心,自利利他,這樣的精神在密乘中更是顯露無遺。密宗在小乘及大乘的發心(出離心與菩提心)之上,再加修空正見,如此「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直觀事物的本質而證悟,密宗就是如此殊勝!成辦生活上的一件事,都需要有足夠的因緣才能成功,何況是修行、出離輪迴這等大事!
怎麼修出離心?生起出離心需要具足兩個要件:厭離輪迴和希求解脫。要生起像 阿難尊者的兩位外甥那樣想遠離痛苦的出離心。一、知地獄苦生起出離心。二、捨得放下,才會產生出離心。懂得出離,心才會自在安樂。三、生起出離心努力往死裡修,對人付出愛心、關懷病人。四、從做薈供開始修出離心。五、虔敬心向慈悲 龍德上師請法─《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祈請供養法》、《佛十二行誼禮讚文》
什麼是出離心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若執取生起,即失正知見。——《遠離四種執著》
行者若不思惟共同前行,則無法生起真實出離心;若無法出離,易對世俗五欲產生執著心,且容易攀緣,相續之間會造下無邊的惡業。對於不共前行中的積資淨障法門,也將無力起修,縱使投入心力、時間修持,亦會因為心性狀態錯誤,導致無法修學得力,甚至積資不成反造諸業。
以前,西藏有一座寺廟,有一位長相比較醜陋的喇嘛,常常被其他喇嘛看不起,受到欺負、排擠。於是就時常懷恨在心,每當在修持瑪哈嘎拉護法儀軌時,都會生起惡念,希望護法能夠給予那些對他不善的人一些懲罰。爾後往生,投胎到西康興龍地區的人家為兒子。
據說,他母親曾經在他年幼的時候,帶著他去拜訪一位成就者,當他面對成就者的時候,身體正面,化現護法瑪哈嘎拉的身相;當他轉過身去,從他的背後看得到清清楚楚的五臟六腑,整個背面是空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就是他前世用瞋恨心修法,反而走火入魔,成為魔王。結果他長大以後,不斷製造各種災難,眾多的成就者也無法調伏他,大家都非常恐懼被他報復。後來想出一個辦法,聯合西藏許多寺廟膜拜他的畫像、塑像,讓信眾常常對他頂禮,因為他不是真正的成就者,福報因被許多人頂禮的緣故,快速地消失殆盡,最後難逃被殺的命運。
所以,如果沒有調伏自心煩惱、無明、貪瞋痴等等習氣,而是以狂妄偏執的心來修持教法,妄想得到解脫道的成就,反而會加速墮入惡趣。
—— 擷取至 第1章 大圓滿前行略述.《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生起出離心可以轉痛苦為資糧
釋迦牟尼佛具足哪八相而成道?佛陀成道的一生行誼,包含有「八相」: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偉大的 佛陀以三世智慧眼目,洞悉世間的無常與痛苦,為尋求解脫之道,生起極大出離心,發心離欲出家修行,最後於印度的菩提伽耶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以無盡的悲心願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三藏十二部九乘甚深法典,便是希望人們能夠斷滅輪迴之苦,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安樂。
佛法是一切平等智, 佛陀證悟首當告知全天下,所有眾生都可以證得佛性,這種自性是平等的。《大般涅槃經》中, 佛陀對祂最後一個弟子(外道須跋陀羅)說:
「我二十九歲出家學道;三十六歲在菩提樹下,思惟八聖道究竟的根源,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之後我到波羅捺國的鹿野苑仙人住處的地方,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其得道跡。從這時候開始,才開始有僧團、沙門,出世間來福利眾生。須跋陀羅!當知我法能得解脫,如來實是一切種智。」
生起出離心可以斷除輪迴
輪迴有輪迴的因和輪迴的果。輪迴的因稱為「集諦」,是指貪、瞋、痴、我執等煩惱,以及行善、造惡,這些都是流轉的因。輪迴的果稱為「苦諦」,造作貪、瞋、痴等等惡業後,一定有果報。所謂的果報,就是指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外器世界和身心世界,所有的本質都不離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痛苦,所以稱為「苦諦」。同理可得,解脫也有其因果,如法修行是解脫的因,稱為「道諦」。依靠道諦修行,清淨自身所有的煩惱垢染,就能證得涅槃之樂,稱為「滅諦」。
如何斷除輪迴?
其唯一的辦法就是修行,透過佛法的思惟,了悟形成輪迴的主因,是因為「我執」的緣故。行者以聞思修行持佛法,透過佛法對治,可以短暫放下我執,斷除輪迴的根;如果去除我執的時間越長,體悟無我的境界就越容易,便能了知生命就是在生死中不斷地輪迴。
龍樹菩薩云:「摶土成如棗核丸可數,然為母之邊際不可盡。」意思是說,如果把整個大地的泥土捏成像棗核一樣的土團,其數量可以數得出來,但是眾生在輪迴中互相作為母親的次數,卻無法計算清楚。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沒有不如此轉生的。所以,以貪心為緣,造下的惡業不計其數,如果把曾經生為螞蟻等小含生的屍體堆疊一處,將比須彌山還高。因為口中無食、身上無衣,感受寒凍、飢渴的痛苦,哭過的淚水比海水還要多。僅僅曾經投生於地獄時,所喝過的熱鐵汁,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行者若是沒有對輪迴生起剎那的出離心,反而為貪執所束縛,將來還要承受永無止境的劇烈痛苦。
——擷取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第六章 外共加行(共同外前行)─輪迴過患/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出離心意思為何
出離心意思是 「捨棄執著今生」
巴楚仁波切是藏傳佛教著名的成就聖者,曾在《普賢上師言教集》中記載到:有位西藏人很窮,一直夢想能擁有一匹馬,歷經千辛萬苦獲得馬之後,又覺得應該再購置馬鞍,乘坐起來比較方便、顯得神氣;後來得到馬鞍之後,又認為馬鞍上要再鋪上毛毯,如此一來,天冷時可以保暖。
才擁有一匹馬,人的心中就生起永無止境的欲望。
阿底峽尊者圓寂前,許多親近的弟子表示要終身閉關修行,聽起來很發心,但是阿底峽尊者跟弟子講:「惡行,這是錯誤的行為!你應該趕快捨棄這個行為。」
另一個弟子表示:要一邊傳法教授、一邊自修。阿底峽尊者也說:「趕快放棄這個惡行。」
弟子們對未來修行手足無措,尊者慈悲的對他們說:「你捨棄執著這一生的心就對了。」做什麼修行不是重點,重點是捨棄「執著今生」,這就是修「無常觀」和「出離心」。
閉關、聽聞佛法、講經弘法,若沒有在根本下功夫,等同隔靴搔癢。我們對今生有許多計畫和心願,要累積多少財富,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或生小孩組織家庭,等到孩子們也有下一代,自己差不多可以退休,身邊也有一些積蓄,就「可能」真的要開始修行了,但事實上常常不能如願,無法盡如己意。
慈悲 龍德 上師開示:「應該常常生起無常觀,把握每一個當下的修行,而不是等到老了才要開始修行。因為死亡不知道何時會來臨,且因如此更是要精進,切勿懈怠放逸。每一個修行的當下,都要保有這樣的覺照,搶時間來修行。若我們放任欲望生起,那麼欲望將永無止境。」
千年前,當一位老者、病人、死者與沙門,攔住悉達多太子(佛陀)於城中遊觀四方的輦輿,娑婆世界萬千眾生的命運注定也隨之改變。 佛陀因親睹老、病、死之恐怖,決心夜半出家,騎馬逾城,相傳四天神以神力護住奔馳的馬蹄聲,避免被察覺。復經過多年的苦行,偉大 佛陀最終於菩提樹下成道,轉大法輪,利濟眾生無量。
佛陀是示現大出離心的代表
佛陀的一生,從降生人間、托胎、出生、示現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到入涅槃,這八個經歷稱之為「八相成道」,其中「出家」這個環節至關重要,決定了凡與聖之別。當兩條道路鋪展在 佛陀的面前,一條是繼承王位,財寶、權力和榮耀無邊,統領廣大的國土;一條是出家修行,覺證萬物之真諦,只有星月與寒苦相隨。
而 佛陀毅然選擇了後者,祂所統治的就並非短暫的人間疆域,而是綿亙千古、遼闊、至上的精神樂土。 佛陀示現大出離心、大勇猛心與大菩提心,捨俗出家,為的就是成就正覺,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因此, 佛陀出家的行誼,對眾生的意義格外深遠而殊勝。
出離心是邁向解脫道的基礎
末學學佛修行,就是想要邁向解脫道,想要求解脫,而為了脫胎換骨,就必須要去除我執,必須接受很多人的護持,不斷地磨鍊我們的心性。
之前聽聞尊貴上師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30章「欲火遠離章」中開示:「欲望就如同火一樣,我們學道者,就像披著乾草,看到火就要避開;我們出家修行,就是要將六根、六塵去除,但是我們因為習氣堅固,而會過得苦苦惱惱,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法放下這些,或許因為父母親的一句話,『我很想念你』,心就開始動搖,不自覺地想要將這個情絲越結越深。但是,修行所謂的化緣,是要我們將這些情緣化成佛緣。為什麼要出家?就是要度化自己的家人,來深結佛緣。在學習出家過程中,要學習出離會有點痛苦,但這也是邁向解脫道必經的過程。」
時時刻刻陪伴著家人,固然快樂,很多時候更希望快樂是恆常的,不要有消失的一天。但,無常是殘酷的,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更是令人心痛不已,慢慢地才了解,愛家人是要幫助他們永離痛苦,來世不用再輪迴,可以得生淨土,獲得永遠的快樂。
這讓末學想到一個故事,有一位證得神通的神童,跟他的父母一起吃飯,他知道他的父母親吃的這個飯是有毒的,但是當下他不敢跟父母說,因為,若當下說了,毒火就會攻心,所以,神童跟父母說:我出去一下,待會再回來。不久之後神童回家,他的父母問他去哪裡了?他說:我去拿解藥要給你們,因為你們中毒了。為了救度已經中毒、即將進入六道輪迴的父母,神童離家去拿解藥,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出家」。
實踐孝道,救度父母親,必須要有出離心,現在要分離情絲,雖然有點痛苦,但是為了幫助自己與摯愛的家人解脫,不用再輪迴受苦,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 觀音山修行不寂寞筆記本 Journal 18
出離心與菩提心
出離心與菩提心
佛法流傳幾千年,因應不同的時節因緣,而有不盡相同的教法傳承示現,淺分為三:小乘、大乘及金剛乘 (密乘),其中密乘就好比佛法中的研究所,修學條件與資格最為嚴謹,成就也最迅疾具力,一世成佛的成就者多如繁星。
密宗也是當今保留最完整而全面的佛法,小乘的自律不放逸,強調個人的解脫出離,在密宗亦是講究,共與不共的教法皆仰賴三昧耶戒的清淨持守而得成就;而大乘佛法在戒律上,開展慈悲心與菩提心,自利利他,這樣的精神在密乘中更是顯露無遺。
密宗在小乘及大乘的發心(出離心與菩提心)之上,再加修空正見,如此「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直觀事物的本質而證悟,密宗就是如此殊勝!
而若要從三乘教法中濃縮一個共通而最不可或缺,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入門的第一課。
「三皈依」也是佛弟子與外道的分水嶺,比起外道的「心外求法」,佛法是「心內求法」,因外境無常幻化,故心外實無一法可得,所有眾生的自性皆含攝無上珍貴的妙寶,只是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中被遮障,而修行就是在剷除一切的惡業障難,最終明見本心。
有三皈依,實修佛法,我們才終能了悟宇宙中究竟永恆的真諦,解開生命中的種種困惑,並藉由實踐佛法來改變命運。
發菩提心七次第
所有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都想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然而生發菩提心,不是憑空或者照著自我想法修行就能夠生發出來的。被視為教主本師 釋迦牟尼佛化身的偉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開示了「發菩提心七次第」,依此次第最終必會生發真正可貴的菩提心。
第一個次第──「知母」:
無始劫以來,我們不斷輪迴,過去或現在的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過去都用他們的生命來照顧保護我們,經過生死流浪的旅程,我們卻忘記了一切。這麼多對我們有大利益的人,不能夠自私自利的以遺忘來回饋他們。
第二個次第──「念恩」:
一切有情眾生,過去當我們父母時,皆對我們情深恩重,可能到他們臨終往生後,都還心繫著我們。想到他們的種種恩德,不禁令人涕淚哀戚,實在是非常難以回報。
第三個次第──「報恩」:
不知道報恩,是世間極大慚愧的人!動物都尚有反哺、跪乳之恩,更何況父母含辛茹苦,不斷的付出一切身心養育我們,並賦予珍貴的人身寶,我們應當生起報答此恩的大決定心。
第四個次第──「慈心」:
我們皆期盼對我們付出關心疼愛的人,能夠幸福長壽安樂,但是不論是想要報效感念的人、還是身邊關係普通一般的,或者是不認識的陌生人;甚至是我們的冤家仇人,都要以慈心來對待。因為他們都曾像我們今生的父母般,愛護我們、疼惜我們,甚至犧牲生命保護我們。
第五個次第──「悲心」:
除了給眾生安樂,也要能拔除眾生盡一切的痛苦,就好像最疼愛我們的父母親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多麼希望我們代替他們去承受這樣的病痛和手術。
第六個次第──「清淨心」:
施恩不望報,我們做任何利益他人的事,並不冀望對方會知恩圖報,就算他人甚至恩將仇報,我們也不會生苦惱執著,一直保持著清淨無希望心,僅想都是為了眾生這般清淨動機去做。
第七個次第──「無上菩提心」:
為了利益廣大眾生,自己必須要先努力成就佛道,才能夠真正自利利他。
為何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菩提心含括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精華,如同治百病之萬靈丹。誰只要具備菩提心,一切都圓滿具足;如果缺乏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會失去真實意義。行者懺悔一切的罪業、累積一切的資糧、持無數心咒,接受各種灌頂法門、觀修本尊,主要的目的無不希望能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不可或缺的要件,如果沒有菩提心,再怎樣精進修持儀軌,終究還是無法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佛陀果位。所以,行者修行最重要的行持,就是應該時時練習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因此,對於為自己宣說「發菩提心」的上師,遠遠比教導我們其他教法的上師,恩德更廣大。當年阿底峽尊者提到祂的上師們,會雙手合掌在胸前;但是一提到祂的上師金洲大師時,就會雙手合掌於頭頂上,並且一邊流淚,一邊念著金洲大師的名字。祂的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尊者說:「上師,請問您上師們的功德有大小的差別嗎?」阿底峽尊者說:「我所有的上師功德沒有大小的差別,但是,恩德上是有差別的。現在我具有一點點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來的,所以祂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是極大。」
如果觀修持誦「發心」已經達到十萬遍,還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話,根本沒有意義。如果行者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修持菩提心,而沒有如實地去做,就是欺騙諸佛菩薩,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嚴重的罪業。所以,行者應該立志在發心次第的法義中下功夫,了解發菩提心的真實義趣,在觀修時,亦會相得益彰,較容易契入次第。
—— 第10章 內不共加行(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般若智慧、出離心與菩提心
般若佛母又被尊稱為三世諸佛之母、薄伽佛母,所有般若經典的主尊,是最重要的空性本尊,也是極為有力的除障本尊。
般若佛母一般示現的身相為一面四臂,體膚黃色,前左右二手結彌陀定印置於臍間,後右手舉起黃金所製的九股金剛杵,後左手托著一部《般若經》。般若佛母以天女曼妙形象示現,頭戴寶冠,全身飾滿珠寶瓔珞,天衣彩裙,具足報身五種莊嚴。金剛跏趺坐於蓮花及日、月座墊上。
修習金剛乘的行者無論是上求解脫道,或證悟成佛,都必須證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被稱為三乘之母,為三世諸佛之母,如果與出離心結合,得解脫之果;如果與菩提心結合,則得佛果,所以被尊稱為「佛母」。
佛經記載:昔日帝釋天王受到天魔的侵害,釋迦牟尼佛教導帝釋天王修持《心經除障法》,此法殊勝威力不可思議,非常迅速地戰勝天魔,平息眾魔的侵擾。
猛烈出離心 廣大菩提心
十六種無暇的違緣,是古今中外修行人的大障礙。
這些違緣常常出現在我們四周,如果沒有用心加以體察,是無法了解到自己有無受到這些違緣的影響。 我們應該時時省察自己是不是具足十八暇滿,並且遠離十六種無暇,如果兩者都圓滿無有牴觸,應當心生歡喜,把握因緣精進修行;若是尚未具足,則要時時提醒、砥礪自己缺漏之處,努力積資淨障修持,加強圓滿這些功德。 必須要具足人身的十八暇滿,和遠離十六種無暇的違緣,才算是暇滿人身,真正具足修行正法的因緣。否則,其中只要有一項不圓滿,就沒有辦法修行成就,無論是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只要出現十六違緣現象之一,縱使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也只是徒具修行的外相,而不能算是真正入道的修行人。
成辦生活上的一件事,都需要有足夠的因緣才能成功,何況是修行、出離輪迴這等大事!例如,我們想喝熱茶,必須先有茶葉,還要有茶壺裝水,用爐具將水煮開,所有的因緣都要能夠連接起來,一項都不可缺少,才能泡出熱茶。 真正想要進入解脫道的行者,必定要了悟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流轉,不具任何的意義,因而生起猛烈的出離心;金剛乘的行者更需了解到,眾生流浪生死的種種無奈,因而生起廣大的菩提心,發心為利益眾生,而勤於修行,縱使遇到危及生命的障礙,也要始終不改其志。 當行者發菩提心之後,就可稱為「佛子」。
何謂「佛子」?
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我們要練習做真菩薩,必須在心態上有基本的轉化和認知,無論聽聞佛法或修行的種種善法,所修持的目的在於能夠讓眾生了脫生死。生處在五濁惡世的洪流中,往往都難於自利,何況發心利益他人,因此,若是能發出利益眾生的心,就是真正在行菩薩道。如果缺少這種堅毅的決心,就算經常流於表相地修法誦經,也不能算是真正進入大乘佛法正道的人。
在修行的過程中,行者若是不幸遇到種種違緣,受到世俗五欲的煩惱牽纏,為魔所障或懈怠不精進等等情形產生時,要懇切地祈請傳承上師、三寶給予加持,引導我們走向佛法正道,讓我們看清自己修行的盲點,無時無刻產生覺照的心,不斷修正自己修行的狀態,走在正確真實解脫的道路上。
—— 第4章 外共加行(共同外前行)─暇滿難得.《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
《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作者:巴楚仁波切
譯者:龍德嚴淨仁波切
══════════════
▣ 詳細介紹與請購▸ https://www.fazang.org/Dzogchen/
融合慈悲 龍德上師數十年之顯密實修經驗,從初入本法的入門者到實修者,皆能有所啟發。
怎麼修出離心
一、知地獄苦生起出離心
🎧Podcast 生死思辨 EP57|龍德上師:如何駕馭自己的心?
▸前往收聽:https://s.fazang.org/podcast57
發願死後斷除往生極樂世界之障─對輪迴的貪執。首先思惟諸多危害之苦:若對此三界六道輪迴詳加觀察,就可以發現根本沒有絲毫可以貪戀之處。《念住經》云:「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飢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迴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
八熱地獄的燒煮之苦,八寒地獄的寒冷之苦,孤獨地獄、近邊地獄的剎那生死、砍殺斷割等痛苦,都是極難忍受的。
《龍樹菩薩親友書》云:「即便見聞地獄圖,意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往昔,阿難尊者的兩位外甥不修善法,懈怠度日。目犍連尊者便將二人帶到地獄。待他們二人見到地獄景象後,驚恐萬分,立即生起出離心,上午想起地獄,便連午齋也吃不下了,下午想到地獄,恐懼到午齋全部都嘔吐出來。於是二人精勤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如此看見地獄的圖案或聽到地獄的痛苦也會生起恐怖,何況真實感受。
投生為餓鬼也必須經歷各種痛苦,主要是飢渴之苦。往昔,晝辛吉尊者曾經到過餓鬼界的城市,尊者因口乾舌燥,於是便問:「這裡有水嗎?」結果成百上千身的餓鬼蜂湧而至,圍著尊者吵吵嚷嚷地說:「給我們水吧!」尊者說:「我也很渴,怎麼給你們水啊?」餓鬼們說:「我們自從轉生到這裡已經過了十二年,不用說是飲水,甚至連水的名字也沒聽過,今天才從你口中聽到。」這是餓鬼們過去曾經投生為吝嗇的富人,不修上供下施,還以傲慢心譏諷他人,才會獲此惡報。在餓鬼的境界裡,冬季的太陽十分寒冷,夏季月亮十分炙熱,還有四種顛倒現象的無數痛苦。
身為旁生就更為可憐了,不是被人們烹煮成佳餚,就是淪為被奴役的對象,必須馱重物,備受鞭打。或是同類為了生存而互相殘殺……。總的來說,恆時唯受愚痴的痛苦。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聽到關於三惡趣痛苦的事,就已經難以忍受了,那麼何況是真正感受痛苦時,就更加無法忍耐。如果連今生中微不足道的寒熱飢渴也無法忍受,如同活魚落在熱沙地上,又怎麼能忍受得了長達數劫的惡趣痛苦?曾經,我們已無數次轉生在三惡趣,好不容易擁有寶貴人身,從今以後應當要精進努力,不再墮入惡趣中,生起出離心需要具足兩個要件:厭離輪迴和希求解脫。要生起像 阿難尊者的兩位外甥那樣想遠離痛苦的出離心。
即便是獲得善趣天、人道的果報,也是擺脫不了痛苦。天人有臨命終時的死墮之苦,在壽命終了的七天之前出現死相,能以天眼神通觀察到自己死後將墮入那一種境界的惡趣中,天人在臨終前七天裡所感受的痛苦,比數劫之中享受的悅意快樂還要多。人們也有逃脫不了的宿命,面對生死、老病、愛別離、怨憎會、戰爭、饑荒等種種的痛苦,在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
總而言之,我們透過經典了解輪迴善趣、惡趣一切處所,所感知的盡是痛苦,縱使有些許的快樂美好,但最後終將以痛苦終結。對這永無解脫之日的牢獄,我們應該生起畏懼輪迴之心,願我們對如此漫長痛苦的輪迴,從內心深處生起厭離。如今我們已獲得寶貴人身,並幸運地學習正法。我們必須要能夠認清輪迴的本質,可以瀟灑地說:「輪迴,你安閒而住吧,從今以後我不陪你了,我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了。」向輪迴揮手告別。
——《#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二、捨得放下,才會產生出離心
Only if you are willing to let everything go will you generate renunciation. Only if you are capable of practicing renunciation will you be free, peaceful and happy.——Lung Du Yung Jing Rinpoche ©
捨得放下,才會產生出離心。懂得出離,心才會自在安樂。——慈悲 龍德上師 ©
三、生起出離心努力往死裡修,對人付出愛心、關懷病人
生命結束的那天,你帶走了什麼?抑或留下了什麼?
佛陀時代,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者,他雇用許多家僕,其中有一位特別憨直,做事沒效率又笨手笨腳,但不與人計較,家僕中就屬他最傻。有一天,長者很生氣地罵了他一頓,並將一支柺杖交給他。「給你這支傻瓜柺杖,因為你實在太傻了,除非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你才可以將柺杖交給他。」長者說。
家僕拿著傻瓜柺杖,心裡十分難過,他每天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傻呢?難道沒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拿這支柺杖嗎?」由於個性憨直不多想,也就傻傻的帶著拐杖過日子。
有一天,長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所有的家僕都圍在長者身旁,憨直的家僕也跟著湊過去。長者看到看見大家都到了,就對所有的人說:「現在我不得不離開大家,我要走了。」
憨直的家僕聽了,就問長者說:「主人,您要去哪裡?」「我可能要去很遠的地方。」長者答。
「那個地方是哪裡啊?」家僕再問。「可能是另一個世界。」長者說。
「主人,那您的東西準備好了沒?」憨直的家僕關心地說。「我什麼都沒準備,什麼也沒帶。」長者如此回答他。
於是,憨直的家僕拿出傻瓜柺杖還給長者,「主人,您要走這麼遠的路,卻什麼也沒準備,那不是很危險嗎?我想您也很笨,所以這根傻瓜柺杖您就帶著,它可以幫助您走很遠的路。」
面對死亡無常,看看我們的雙手,是不是正也拿著一支「傻瓜拐杖」,走向茫然無知的道路…。尊貴 龍德 上師開示,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個慾望過去,繼續追求下一個慾望,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死亡一到,沒有生起出離心,恐懼害怕,最終帶著極大的遺憾離開。
很多人因聽聞佛法,了解 佛陀的開示─「死亡」所要經歷的痛苦,所以努力往死裡修,對人付出愛心、關懷病人,讓人不恐懼,將來自己也就不恐懼,努力誦經、超渡、迴向,救護一切眾生,能這樣做就容易安詳往生,走得瀟灑自在,沒有痛苦羈絆,這都是得要靠自己修積來的。
四、從做薈供開始修出離心
■ 法會時間:2025年7月26日(六) 晚上7:30(GMT+8)
■ 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歡迎線上參與法會。
為慶讚一年一度殊勝佛陀初轉法輪日,觀音山將於7月26日(六)提前舉辦「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總集薈供法會」,以此紀念佛陀初轉法輪日的到來。佛弟子將備辦豐盛的薈供品,上供本師 釋迦牟尼佛及壇城諸尊,並在法會圓滿後,將薈供品捐贈至觀音山蔬食館,與十方大眾廣結善緣。以此上供下施之廣大功德力,可消除參與者外、內、密障礙,具足世間與出世間的福德。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難得殊勝吉祥日,廣修供養,福不唐捐。
蓮師曾開示:「作薈供,能夠快速地積累福德、智慧資糧。」
薈供備辦供品,準備大量的米、麵、油、糖、水果、青菜、各類南北乾貨等,上供諸佛;修法祈請諸佛加持下施物,再將下施物施食於有情眾生接受佛法加持。在經過薈供修法的加持,薈供品都轉化成清淨的佛法甘露。
⟡薈供之功德利益
一、薈供可延長壽命,祛除壽障。
二、可消除事業、人緣等各種障礙。
三、當有人以誅法或符咒加害時,能回遮無礙。
四、可回遮地基主或天龍八部的加害。
五、作薈供等同供養一切諸佛菩薩。
⟡護持「薈供供品」之功德利益
❶上供諸佛菩薩:深結佛緣,消除一切障礙,迅速積聚無量福慧資糧。
❷健康素食薈供品:響應戒殺護生,招感長壽、身心輕安、富足與平安。
❸推廣素食:法會圓滿後,薈供品由本會代表捐贈至觀音山 蔬食館、需要的單位或弱勢族群,推廣素食,與十方大眾廣結善緣,為自己招感好人緣,事業、運勢、家庭皆興旺!
※薈供品將優先使用臺灣農產品,推廣素食,解救刀口下的生靈,免於被網捕吞殺。
■參加辦法■
˙祈請本尊加持遣除障礙,健康長壽,身心安樂。
˙可為現世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登記「除障祿位」;或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並敬邀十方大眾共同護持薈供法會供品,響應素食推廣計畫。
˙亦可為所求能滿願而迴向,例:尤吉祥之○○升遷考核過關、劉福氣做心導管手術順利。
【祈願迴向文】您可以於佛前或心中默念以下迴向文:
弟子○○○為○○○(登記對象),登記(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總集薈供法會)○○○元,迴向○○○(或個人祈願)。
五、虔敬心向慈悲 龍德上師請法─《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祈請供養法》、《佛十二行誼禮讚文》
■ 傳法吉祥日:2025年7月26日(六) 晚上7:30~9:30(GMT+8)
■ 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歡迎線上參與法會。
⟡《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祈請供養法》之功德利益
佛陀的智慧法身無所不在,無量無邊,縱使只聞 釋迦牟尼佛名號,也可令人快速淨障,證入佛地,此為許多經典所載。藉由觀想 釋迦牟尼佛,不僅能累積福報,並種下永不流失、永不耗盡之善根。《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云,當我們向 釋迦牟尼佛祈請時,無論所求為何,必能如願。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薈供具足修持三根本(外、內、密)之法。薈供亦是消除各種修持道上,與證悟成就上之外、內、密障礙最好法門。」藏地大成就者:「如果這輩子能趕上一次殊勝薈供,下輩子吃穿受用將不會有任何問題。」金剛乘四大教派公認,累積福德資糧最好的法門之一是修持薈供。
請法要件說明:
❶ 在觀音山已受三皈依、為觀音山會員,且具有正確動機請求殊勝密法。
❷ 對佛法具虔敬意樂心,以殷重心請法,願如法實修者。
⟡《佛十二行誼禮讚文》之功德利益
佛陀成道的一生行誼,包含有「八相」: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偉大的 佛陀以三世智慧眼目,洞悉世間的無常與痛苦,為尋求解脫之道,生起極大出離心,發心離欲出家修行,最後於印度的菩提伽耶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以無盡的悲心願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三藏十二部九乘甚深法典,便是希望人們能夠斷滅輪迴之苦,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安樂。若有珍貴的因緣,能請法此殊勝教法──《佛十二行誼禮讚文》,俾令行者深刻明暸 佛陀偉大的行誼與殊勝的願行,增進自身道業,與佛德、佛行更為相應。
請法要件說明:
❶ 在觀音山已受三皈依、為觀音山會員,且具有正確動機請求殊勝密法。
❷ 對佛法具虔敬意樂心,以殷重心請法,願如法實修者。
■報名方式和相關注意事項:
一、報名截止日至: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晚上11:59(GMT+8)截止。
二、本會特別恭製法本,儀軌考證嚴謹,編排精美,提供受法者於平日方便修誦,誠心修誦者必得加持護佑!
誠心修誦者皆可得上師、釋迦牟尼佛之加持!有殷重心受法者,請填寫請法報名資料,歡迎隨喜護持,可結緣法本。
三、於傳法日之後,約5~7個(不含假日)工作天,觀音山會依照報名順序和您所填寫的地址資訊處理寄送,若掛號郵件因招領逾期、無人領取被退回,將視為您「放棄請領」,本會不再重新寄送法本,會寄Email通知,並與您確認是否需申請「法本電子檔」,若於一週內無給予回覆,亦不提供。若有不便,敬請海涵見諒。
四、敬請善信法友以「殷重恭敬心」請法,於請法(請到法本之後)連續七天不間斷,每日至少修法一部儀軌,供養傳法金剛上師,功德更加殊勝。
五、受持密法口傳,不得將法本讓未受法者,讀誦、翻閱、觀看密法儀軌(法本)之內容,請受法者謹慎因果,不可輕忽。
六、報名傳法法會、隨喜捐助,僅提供線上刷卡,不開放匯款或郵政劃撥。
受法要件
1.在觀音山已受三皈依、為觀音山會員,且具有正確動機請求殊勝密法。
2.對佛法具虔敬意樂心,以殷重心請法,願如法實修者。
虔敬心向慈悲 龍德上師請法─《釋迦牟尼佛如珍寶加持祈請供養法》、《佛十二行誼禮讚文》
✦ 我要報名領受教法▸ https://s.fazang.org/726Dharma
資料來源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