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有三種
布施的種類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 財施:三施之一,即以財物救濟他人,其中有內財與外財的分別,外財是金銀、財寶、衣服、飲食、田地、房屋、妻妾、兒女、奴婢、牲畜等身外之物;內財是頭目、皮骨、牙髮、唇舌、手足、腦髓等我們身體上的東西。
- 法施: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 無畏施:用種種方法去消除別人的恐懼,為三施之一。
財施和無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現世得到安樂,法施主要是使受者於未來一切世皆得安樂,佛法的傳遞、弘揚佛法就是為了救人,改變人們未來的命運,是最究竟的布施。
布施的真義
布施,不在於金錢的多寡,重要的在於發心,無私地為他人奉獻給與。有的人雖然窮,但是他願盡其所有的布施奉獻,雖然也許微小如九牛一毛,但這種虔敬的發心很可貴,功德非常殊勝。
布施的範圍很廣泛,並非只有財布施一項。我們可以發心布施技能、慈容、佛法、時間…等,能夠以佛法利益別人的都能布施。佛經明白地告訴我們:「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種種的布施,都遠不及發菩提心救助苦難的眾生來得殊勝。能夠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心助人,遠遠超勝過世間一切有形的布施。
《大丈夫論.施勝品》:「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為什麼同樣的布施,功德卻有大小差異?這完全取決於虔誠心與發心,例如:雖然只是一百塊錢的布施,有人帶著傲慢心做布施,有的人卻是恭敬歡喜的布施;有錢人布施一百塊跟依靠撿廢紙回收維生的人所布施的一百塊。由於布施的發心狀態不同,二者所獲得的功德果報也就不同。
布施的故事
佛教經典《菩薩本行經》內容是講述行菩薩道的經典,其中記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闡述了行菩薩道的精髓,更深刻地揭示了善行、心量與功德之間的奧妙聯繫。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舉,只要出於真誠,也能帶來難以想像的巨大福報。
故事發生在一個酷熱的日子,佛陀與眾比丘正走在通往城邑聚落的道路上,可能是前往應供的途中。當時烈日當空,熾熱難耐,而道路兩旁亦毫無遮蔭之處。此時,一位路過的牧羊人注意到了佛陀一行人的困境。
這位牧羊人內心湧現出一股強烈的慈悲之心。他環顧四周,靈機一動,迅速採集了一些野草。他熟練地將草編織成一頂簡樸而實用的遮陽帽,恭敬地為佛陀遮蔽烈日。
牧羊人一邊趕著羊群,一邊小心翼翼地為佛陀遮陽,他就這樣陪伴著佛陀一行人走了一段路。然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遠離了羊群,不得不放下草帽,匆匆趕回去照看羊群。
此時的佛陀就微笑著跟 阿難尊者說:「阿難啊,你看到了嗎?就這短短的一段路,這位牧羊人已經踏上了菩薩道。他以真誠的恭敬心,用簡單的草編成遮陽帽為我遮蔽烈日。就憑這一念之善,他將在未來十三劫中不墮惡道。 」
佛陀進一步解釋:「待到這十三劫圓滿,他的善根將更加深厚。他將出家修道,經歷多生累劫的修行,最終證得辟支佛果。這位未來的辟支佛,將被尊稱為 阿那婆達。」
這裡的「十三劫」並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十三世,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一小劫約等於人間的七千萬年。因此,十三劫相當於九億一千萬年之久。而牧羊人這麼一個簡單的善舉,竟能帶來如此漫長時間的福報,最終更成就辟支佛果。
在炎熱的天氣裡,或許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佛陀一行人的處境,但唯有這位牧羊人付諸行動。這體現了他的廣大心量——不僅觀察入微,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注意到佛陀可能需要什麼,適切地供養。那若是在現代,你要用金絲緞供養也好,鑲嵌珠寶,幢幡寶蓋,更顯尊貴了。但,要是不誠心呢?功德也只有現時的境界,你要是功德心大、信仰心大、誠懇心、恭敬心,那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功德的大小不僅取決於行為本身,更取決於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態度。真誠的信仰和深切的恭敬,能夠將簡單的善行轉化為巨大的功德。」因此,在行善時,保持三輪體空的純然利他心是很重要的。
這個佛典公案強調了幾個重要的佛教理念:
一、心量和動機的重要性:不是供養物的價值,而是背後的心意決定了功德的大小。
二、當下正念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覺,注意到他人的需求並及時行動。
三、小善行的巨大影響:即使是看似微小的善行,只要出於真誠,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功德。
四、因果關係的深遠影響:一個簡單的善行可以影響未來數億年的命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正念,以慈悲和智慧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一切,因為每一個小小的善行,都可能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
觀音山 2024年尼泊爾聖地 祈福除障專案 為您開啟朝聖之門
✦前往參加 ▸https://www.fazang.org/buddha